2011年12月21日

說不完彌補的心中缺憾

有多次去福州的機會,卻總是錯過。這次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前後兩次前往福州,總算彌補了心中的缺憾。

飛機降落福州長樂機場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朋友開著車在海濱彎彎曲曲的小道上前行,路旁沒有車輛沒有行人,黑乎乎的一片荒郊野外,我彷彿被劫持了似的。好久,他才笑呵呵地說,“機場離海邊很近,我們今天去吃地道的海鮮,從海裡現場打撈,然後烹飪,很新鮮。”一頓發發瘋似的狂吃後,回到酒店,已經十一點多。福州的酒店,房間裡都擺著茶具茶海,朋友又慢慢悠悠地開始沏茶,鐵觀音、大紅袍,一壺又一壺,接近凌晨,他才回家。我這一夜半醒半睡,海鮮茶味鬧騰了一夜Book of sleep

曾在郁達夫的文字裡閱讀過福州,《福州的西湖》、《飲食男女在福州》以及《閩游滴瀝》等,至今還歷歷在目。福州,名曰有福之州。至於為什麼叫福州,卻無從考証。也許福州人認為安寧的生活就是他們的福氣吧。然而翻閱歷史,或許你能從中得到答案。福州,偏隅一方卻獨享寧靜。這裡出了很多文化學人、教育家、佛學家。僅三坊七巷這幾個小小的胡同裡,就走出了“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的 林則徐 ,中國早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船政之父” 沈葆楨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 林旭 ,“五四”運動引發者 林長民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一二‧九”運動組織者 陳矩孫 以及嚴複、謝冰心、鄧拓、郁達夫、林徽因等一大批在中國近現代舞台上風起雲涌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映現下三坊七巷,他們對中國近現代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軍事的發展進程發揮了重要乃至影響全局的作用。

小小的三坊七巷究竟憑借什麼樣的神奇造化將“人靈地傑”一詞組合的如此完美無缺?唐宗宋祖已作古,明朝已經遠去三百載,清朝亦已消亡一百年。但粉牆還在,青瓦還在,那些明清甚至唐宋時期陳舊斑駁卻又寬敞高闊、鏤金錯彩的老房子,曾經是一段凝固的歷史、一堆怎樣的往日故事?

在福州不能不去三坊七巷﹗

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 、黃巷、安民巷、吉庇巷,這裡是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踏上南方特有的青石板巷道,兩邊是斑駁的高牆,牆上用青瓦鋪成的飛檐,抬頭只看見一條細細的天空。三坊與“七巷”相通,巷內坊內,房子和院子縱橫交錯,簡直是個龐大的迷宮。走幾步就有“×××故居”、“×××紀念館”,彷彿磚瓦縫隙中都透著唐宋遺風,軒窗拱門內都流淌著明清古韻,那陳年的書卷氣息更是蕩氣回腸。

在三坊七巷徜徉,尋訪的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氣韻,更是一種精神。在嚴複故居,我看到了四壁的照片,看到了中國人在鴉片戰爭後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求真理的赤子情懷。嚴複1877遊學英國,培養了自己深邃的學養。甲午戰爭後,因民族情懷而內心沉痛,開始發表政論文章,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時代必進、後勝於今” 的進化觀點作為救亡圖存的理論依據警醒人們啟蒙人們。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嚴複信奉達爾文進化論和斯賓塞的庸俗進化論。在《原強》中,他提出,一個國家的強弱存亡決定於三個基本條件︰“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慧之強,三曰德性義仁之強。”,“是以今日要政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

大學時代,曾經讀過 林覺民 的絕筆 《與妻書》, 在 參加 孫中山 領導的 廣州起義 前寫給妻子 的 信 , 洋溢著對妻子無盡的愛戀,對生活的 滿腔 熱愛 ,那些 文辭優美 的字句,讓人敬仰不已。 “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罔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

漫步在林覺民的故居,再次重溫 委婉曲折又不乏閑情逸致 的《與妻書》,不禁 叫人潸然淚下。 作者 將 兒女私情 上升到了偉大的革命 事業 中,那種不為 小家為大家 的偉大 精神 和不怕犧牲自我的 革命情懷 讓讀者崇敬,為前來拜謁的人們 平添幾多愁悵和心酸 。 1911年4月24日晚 , 廣州起義的前三天 , 他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志,住在 江 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鐘老父、弱妻稚子, 他 思緒翻涌,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陳意映的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寫信時,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福”,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地積極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統治的武裝起義中。  

斯人已去百年,然而 情真意切 、 字字泣血 的《與妻書》 充滿激情,充滿 浩然正氣 ,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 眷戀 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令人 振奮 。 作者對妻子忠貞的愛情,對國家興亡的責任, 舍生取義的氣度 和 風范,依然令人動容,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鋁窗

這是福州楊橋巷86號,這是林覺民故居。

看著這些再現的歷史,驀然覺得, 撼人魂魄 的氣息一直在這裡延續著,從清代延續到了民國,從悲壯豪邁延續到了溫文爾雅。

就是在這個故居,同時還走出了著名作家冰心。 “清曉的江頭,白霧茫茫;是江南天氣,雨兒來了──我只知道有蔚藍的海,卻原來還有碧綠的江,這是我父母之鄉﹗”。 “ 我生於一九○○年十月五日(農歷庚子年閏八月十二日),七個月後我就離開了故鄉──福建福州。但福州在我的心裡,永遠是我的故鄉,因為它是我的父母之鄉。我從父母親口裡聽到的極其瑣碎而又極其親切動人的故事,都是以福州為背景的。”

這是冰心《 我的故鄉 》中描述的福州。

“…… 這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就過起了福州城市的生活。新年、元宵、端午、中秋……歲時節日,吃的玩的都是十分豐富而有趣。特別是燈節,那時我們家住在南後街,那裡是燈市的街,元宵前後,“花市燈如晝”,燈影下人流潮涌,那光明絢麗的情景就說不盡了。總之,我很喜歡我的父母之鄉。那邊是南國風光,山是青的,水是綠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見底﹗院裡四季都有花開。水果是從枇杷、荔枝、龍眼,一直吃到福桔﹗對一個孩子來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愜意的呢? ”

這是福州楊橋巷86號,這是謝冰心的故居。

走進冰心的《我的故鄉》,那種文化氣息令人歆羨。“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 ‘ 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 ’ 。這個住址,現下我寫起來還非常地熟悉、親切,因為自從我會寫字起,我的父母親就時常督導我給祖父寫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寫。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的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成了我的樂園,我一得空就鑽進去翻書看……”

在“紫藤書屋的過道裡”,外叔祖父送給祖父“有子才如不羈馬,知君身是後凋松”的對聯;具有“海闊天高氣象,風光月霽襟懷”的尊親;嚴複給父親出了一道詩題“月到中秋分外明”;西院客室樓上有祖父自己寫的“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些都不難看出,冰心在這個簪纓詩書之家所受到的熏陶。

同是這個故居,還走出了一個一位 現代文學史上獨領風騷的巾幗才俊 。

“你來了,畫裡樓閣立在山邊,交響曲由風到風,草青到天﹗陽光投多少個方向,誰管?你,我如同畫裡人掉回頭,便就不見﹗你來了,花開到深深的深紅,綠萍遮住池塘上一層曉夢,鳥唱著,樹梢交織著枝柯,──白雲,卻是我們,悠忽翻過幾重天空﹗”這首《你來了》就是這位 眼波靈轉,顧盼生姿 的 才女留下的才情 。

她就是林徽因。

在 散文《一片陽光》裡,林徽因深情地回憶“最初認識的一片陽光”,“那年我六歲,記得是剛剛出了水珠以後──水珠即尋常水痘,不過我家鄉的話叫它做水珠。當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得一種神祕的驕傲。只要有人過我視窗問問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種榮耀。那個感覺至今還印在腦子裡”。我們不難看出,她對故鄉有著怎樣的依戀之情。

也許,在夜深人靜或悄然來臨的黃昏,在劍橋或者哈佛,在愛情的不經意詩意中,林徽因會想起福州,想起街巷裡長髯飄拂的榕樹,想起榕樹下純樸的笑靨,她在人間四月天那傷感的淚水會潸然奪眶而出。

“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 在無意中閃,細雨點洒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 雪化後那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的水光浮動著你夢中期待的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我依然在 楊橋巷86號裡徜徉, 長廊、翠竹、 廂房 、 天井 、 紫藤書屋 …… 臨窗一角,花木扶疏 , 竹影搖曳,梅溪沁寒 。彷彿在訴說著那些悲壯的豪情,那些溫婉的情調,那些四月天的人間,我久久不肯離去,彷彿能追尋到那些遠去的身影,那些遙遠的繾綣往事。

這是福州楊橋巷86號,這是林徽因的故居。

福州楊橋巷86號,林覺民在這裡揮淚告別,謝冰心在這裡溫情懷舊,林徽因在這裡放飛情愫,收藏一片陽光。

……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副對聯把我引入了林則徐故居──紀念館。這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福州這座城市的靈魂,虎門銷煙,伊芳犁戍邊,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鴉片泛濫,幾十年後中原將“幾無可以御敵之兵”,“無可以充餉之銀”,他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無不表達了一種英雄的氣概和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T-shirt

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黃河泛濫,在軍機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則徐被派赴黃河戴罪治水。在前往伊芳利的途中,他聽到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國事艱難。他在致友人書中說︰“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頓遭蹂躪,如火燎原……側身回望,寢饋皆不能安。”他不禁感嘆︰“小丑跳梁誰殄滅,中原攬轡望澄清。關山萬裡殘宵夢,猶聽江東戰鼓聲。”

“ 新韶明日逐人來,遷客仙時結什回?空有劉光照虛耗,競無神訣賣痴呆。”(《除夕書懷》) 他一人這樣在除夕之夜嘆息。“雪月天山皎夜光,邊聲慣聽唱伊芳涼。孤村白酒愁無奈,隔院紅裙樂未央。”(《中秋感懷》)他一個人又這樣面對一輪明月感懷中秋。

我在紀念館內緬懷民族英雄那種氣壯山河的誓言和行為,眼前的木牌上赫然寫著,“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鬥爭的領導者;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運用國際法第一人;近代翻譯西方報刊第一人;近代倡導自鑄銀幣第一人;近代倡導創建新式海軍第一人;近代倡導商人機子開發礦業第一人;近代引進西方製造武器技術第一人;近代主張保護利權發展對外貿易第一人……”

……

陽光微弱,我在柔軟平坦的福州長樂海灘,面對茫茫大海,三坊七巷那溫軟的 陽光 依然洒進我的心房,那些馬鞍牆 、雕飾 、建築門和水榭台,那些仁人志士,那些往事,那些美麗的花兒, 決明子、 三角梅 、海棠…… 還有那些流芳唇齒的美味小吃,紅糟醉香雞、雞茸魚唇、荔枝肉、太平燕、佛跳牆、白炒鮮竹蟶、燕皮、芋泥、鍋邊(糊)、線面、魚丸……讓我怎么也走不出三坊七巷。

此刻,林徽因的《一片陽光》再次在我心頭縈繞,“那是我們老宅子裡最後的一進房子;白粉牆圍著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間,當中夾著一個開敞的廳堂。我病在東頭娘的臥室裡。西頭是嬸嬸的住房。娘同嬸永遠要在祖母的前院裡行使她們女人們的職務的,於是我常是這三間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時間經過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這樣一泄陽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議流動的而又恬靜的瑰寶,我才明白我那問題是永遠沒有答案的。事實上僅是如此︰一張孤獨的桌,一角寂寞的廳堂。一只靈巧的鏡箱,或窗外斷續的鳥語,和水珠──那美麗小孩子的病名──便湊巧永遠同初春靜沉的陽光整整複斜斜地成了我回憶中極自然的聯想。”(林徽因發表於1946年。)

詠不完的悲歡離合,誦不完的風花雪月。看不完的三坊七巷,看不夠的三坊七巷。


Posted by qiu.pipi@gmail.com at 16:53│Comments(0)
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